9月29日,“翻译中国·拥抱世界”系列直播访谈——2024年国际翻译日特别活动举办。中国外文局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译联理事高岸明应邀出席并在开幕式致辞。
高岸明致辞
高岸明指出,今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是“翻译,值得保护的艺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机器翻译赋能翻译行业迅猛发展,而文学翻译的独特价值反而进一步彰显。此次荷兰语专场活动的举办,对于中荷文学翻译交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独特意义。
吴良柱致辞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经理吴良柱表示,翻译在不同文化、国家之间起到纽带与桥梁作用,因为有了翻译,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就有了交流与沟通的可能,并由此加深彼此的互信,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荷兰、苏里南、比利时驻华大使馆代表致辞
荷兰驻华大使昊使博(André Haspels)在开幕辞中指出,今年荷兰语周的主题是“荷语新意”,旨在致敬荷兰语的发展演变及荷兰文化的创造性、合作性、创新性和包容性。苏里南驻华大使张碧芬(Pick Fung Ho-Chong)表示,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对于丰富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有效的全球沟通至关重要。比利时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傅翔鹰(Bart Vodderie)表示,本次活动将“文学外交”置于聚光灯下,邀请中国作者与其作品的荷兰语译者对谈,架起中荷文化交流的桥梁。
活动现场
访谈环节,荷兰知名汉学家、翻译家哥舒玺思(Anne Sytske Keijser)、马苏菲(Silvia Marijnissen)以及林恪(Mark Leenhouts)与中国作家毕飞宇、诗人臧棣就文学创作与翻译以及中荷文化交流互鉴展开深度对话。活动由荷兰驻华大使馆教育科学参赞康思敏(Esmé Cartens)主持。
五位嘉宾就中荷文学语言风格、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翻译中的挑战进行深入交流。毕飞宇深情回顾了与哥舒玺思、林恪十二年前关于翻译荷兰语版《红楼梦》的对谈,表达了对三位译者艰辛翻译工作的敬意。哥舒玺思与马苏菲提出,在翻译《红楼梦》时,需要在保留古典语言风格的同时兼顾现代荷兰读者的理解需要。林恪指出,西方小说情节发展呈现出线性特征,而中国小说则更聚焦具体场景的描绘。臧棣以诗人的敏锐,描绘了荷兰诗歌与中国诗歌的差异——荷兰诗歌蕴含分析的力量,对生活、对自我的理性洞察;而中国诗歌则有“不着一字、尽显风流”的轻柔与含蓄。五位嘉宾表示,翻译对于不同语言间的丰富、拓展,对于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观众提问踊跃,与作家、译者共同探讨《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中文与荷兰文在翻译中的节奏、文化负载词的增益取舍、在传达原著思想文化与增进外国受众理解之间平衡等关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问题。线上观众积极参与互动,表示文学翻译需要进行深入的受众研究,在理解原文基础上巧妙地再创作。
本次活动由中国翻译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荷兰驻华大使馆,以“9·30国际翻译日”与“世界荷兰语周”为契机在荷兰驻华大使官邸举办,并于9月29日进行网络首播。
系列活动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借助新型传播媒介,为作家、翻译家、汉学家提供交流对话平台。活动涵盖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荷兰语等主题语种专场,邀请海内外知名作家、翻译家、媒体人共话翻译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